万谱




沈阳理工大学:锚定需求向科研难题出发(沈阳理工大学科研成果)

光明日报记者 刘 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青坡

科研奔着需求去 ,创新瞄着发展来。作为共和国“兵工七子”之一 ,沈阳理工大学自建校之初,就担当起为新中国培养急需兵工人才的使命 。

“祖国需要就是我们科研目标。75年来,学校聚焦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做强、做大优势领域 ,成为辽宁省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参加并获批辽宁省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1家 。”沈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宁先圣说。

走进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医工融合装备制造协同创新实验室,中药的清香扑鼻而来 。实验室内,结构精巧的机械设备与各式各样的药材令人诧异 ,原来的机械实验室怎么研究起中草药 ?“中草药是块‘宝’,可千百年来始终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要用好‘医工结合’这把‘金钥匙’。”实验室负责人张辽远教授手里拿着一块肉桂介绍 ,人们常认为 ,肉桂只是做菜的调味品,却不知道它也是中药 。最难的是提取肉桂中仅占万分之一的微量成分“肉桂醇”,用它的强杀菌作用做成消毒液,为师生们撑起防疫“保护伞”。

微量元素顾名思义 ,在植物中占比很低,找到尚且不易 ,批量提取更是艰难。”张辽远坦言,鉴别成分时 ,温度和湿度一丝一毫的变化都会对结果产生极大影响 。科研团队专门研发出高精度的传感器 ,将提取精度缩小至“毫克级”。并由此设计出生产线 ,批量稳定提取微量成分 ,使整个工作效率至少提高三十倍 。

向难题出发 ,抓住了现在 ,也赢得了未来。去年2月,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召开 。赛场之外,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车,30多个加氢站高效运行,使北京冬奥会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氢燃料电池车示范应用。而加氢站充氢的关键核心设备“绿氢隔膜压缩机”,全由沈阳理工大学巴鹏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

来之能用  ,用之放心。巴鹏的底气来源于25年来始终扎根企业生产一线搞科研。“压缩机不仅用于加氢站,还是石油化工的关键设备 ,此前一直受国外技术垄断 。”巴鹏说 ,“想打破垄断就要变难题为课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难题最多的地方,就是企业的生产现场。”巴鹏回忆,从1998年与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至今 ,他们几乎天天泡在车间和实验室里,解决材料、加工 、装备运行各种问题,从零开始攻关设计 ,最终研发出中国第一台1500KN大推力活塞压缩机、第一台低温乙烯迷宫压缩机等多个首台(套)设备 ,解决了“卡脖子”难题。

“难题的最后一关是成果转化 ,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采访最后,沈阳理工大学校长冯永新对记者说,目前,学校正依托燃料加氢技术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 ,并与企业联合成立公司 ,落户沈阳浑南中俄科创园,促进辽宁成为国内领先的加氢站燃料电池充装设备生产制造基地。“预计到2025年,我们将培育10家相关企业 ,使制氢 、氢气储运装备的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力争氢能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11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