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谱




繁琐化 、虚浮化……基层党建如何避免“自娱自乐”?(如何解决党建工作虚化问题)

党组织和党员是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力量 。但在一些地方,基层党建工作悖离初衷,“自娱自乐” 。某地一次调查问卷 ,有关形式主义“哪方面最突出”的选项中,选择“加强改进机关和基层党的建设方面”的占 63.2%。基层党建工作繁琐化、虚浮化、部门化、狭隘化等倾向有所抬头。

规矩多,留痕多,基层党建工作繁琐化

近年来,随着党建工作的规范化要求越发严格,一些地方在督查考核中对程序、记录、留痕等工作要求日益严苛,不切合基层实际,有的甚至矫枉过正。

西部地区一基层党务工作者对半月谈记者说,单位党支部在换届选举中用日常办公的白纸打印选票,结果年底党建工作考核时,考核组将“选票用白纸打印”当作问题提出 ,并指出选票要用红纸打印 。这名党务工作者说,基层工作条件千差万别 ,就地取材打印选票有何不可?

党建工作中留痕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最初的会议记录要素要全 、必须手写 ,逐步发展到文字记录要有 ,还要拍照留档,打印出来贴在记录本上 。“仔细查阅党建工作的相关文件,这些要求没有一条是有出处的 ,但是别的单位一旦做了 ,你不做,就说明工作没做好。”一名基层党员说。

留痕留迹不留心、耗神耗力又耗财 。有的地方,即使再小的党建活动,都要领导讲话拍视频、专业摄像制视频 ,熬夜加班写材料 、立马发上公众号。不会做公众号的,靠外包来解决。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党建经费多数用于购买外包服务的现象。

搞装修党建、概念党建,基层党建工作虚浮化

这几年 ,少数基层党组织将“党建是最大的政绩”异化为“搞政绩”“作秀场”。个别基层干部认为,现在做事有“风险”,唯有做“党建工作”最安全,故干脆只做“党建工作” 。

不顾基层实际,建设“党组织生活馆”,搞装修党建。这几年各地流行建设党组织生活馆 ,作为活动 、教育的阵地,这本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措施 ,但部分上级部门不顾基层实际,要求各个村(社区)都要建设组织生活馆 ,还要体现特色。一些社区本来办公用房就不够 ,一个房间往往承载多种功能,没有足够的屋子用来建设 。

为了在评比中获得高排名 ,一些基层党组织还请设计公司来装修、布局。但评比结束后,相应场馆并未真正发挥效用。

玩花样 、造生词,新瓶装旧酒,搞概念党建。部分基层党组织借“标准化”之名,频频使用“工作法”“新体系”等词汇,以“开中药铺”的方式搞出花样百出的党建工作法。一些地方还要求基层每年申报党建项目创新点 ,最后苦了基层干部绞尽脑汁搞概念创新,将党建随意嫁接到某个具体工作上,搞“党建 ”。

“上级考核党建工作,很少关注党组织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在群众中评价如何,也没有深入到党员中间听听他们的心声 。”一名基层党员直言,身边不乏因阵地装修超一流、概念包装有一套的同志获提拔。

繁琐化、虚浮化……基层党建如何避免“自娱自乐”?(如何解决党建工作虚化问题)

↑没白忙 傅晓宁 作

组织部门干 ,其他部门看,基层党建工作部门化

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反映 , 原则上党建工作应由组织部门牵头,具体工作共同参与开展,但落实层面全部落到了组织部门一家 。其他相关部门“反主为客”,在一边干看着 ,结果就是“组织部门热闹、党员冷眼旁观”。

西部某高校一基层党支部组织委员反映 ,高校等企事业单位党建部门化现象比较严重。首先,部分党员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干党的工作是“分心”,影响学术和教学 。其次,在单位内部,党建工作常被认为只是支部书记、委员的事,学院党建工作和其他党员、老师关系不大 ,开支部会时,普通党员习惯“划水” 。

这位组织委员透露,她所在的支部有几十名党员,但支部的党建工作仅靠她们4个委员 、1个支书干,不少党员认为交了党费,开完会就是履行党建义务,对发展身边的优秀人才入党 、壮大党的声音的工作缺乏主动性 。

重学习留痕 ,轻服务群众,基层党建工作狭隘化

把党建工作狭隘化为党务工作或党的教育工作 ,是当前部分部门党建工作的通病。一些乡镇 、国企把党建单纯看作上党课、参加红色教育、参观各种红色景区、布置展板和活动室 ,忽视了基层党建锻炼队伍、服务群众的作用。党员素质和本领没有提升 ,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发挥 ,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有弱化风险。党建工作变成了党员的自娱自乐。

半月谈记者近期参加了某地机关单位党建工作“互观互检”活动,除了党组织负责人述职外 ,其余的内容就是把每个单位的党建会议记录拿出来做对比 ,哪个单位记录得全、记录得多  ,材料分得细、文件盒多 ,就被认定“党建工作做得好” 。

“党务工作只是党建工作中事务性、程序性的工作 ,而非党建工作全部 。归根结底,党建是要做人心的工作。”西部一名长期从事组织工作的干部说 。

内在源头是政绩观偏差在作祟

基层党建工作种种形式主义不良倾向 ,说到底 ,还在于导向、作风问题 。

——考核“指挥棒”出现偏差。部分地方的督查考核偏离问题导向,单凭痕迹评价成效,不听取党员与群众的意见,造成下级投其所好 ,为考核而留痕。

东部某县于2020年11月底通知各乡镇、部门,拿着台账到县委党校大教室审看。一些单位拿着打印机、笔记本电脑 ,在现场补材料。有的互相抄袭 ,将别的单位的内容直接粘贴过来,甚至还闹出一个笑话,某乡镇领导小组成员已病逝,却在材料的领导小组名单里赫然在列。

——能力不足让形式主义成为工作惯性。近年来,党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越发凸显 。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存在本领恐慌,提不出好想法,拿不出真举措 ,只能将工作停留在表面功夫上。

——基层党建工作形式主义难以自纠。党建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往往披上“党建工作怎么抓都不过分”“不抓党建是失职”“党建工作内容就是要通过一定形式来体现”等话语外衣,让基层不敢吐槽。

同时,组织部门在基层乡镇是强势部门,乡镇成绩好不好,组工干部说了算,这就导致基层即便为形式主义所困,也难以摆脱 。

中共扬州市广陵区委党校高级讲师顾俊剑认为,适当的形式是必要的 ,但绝不能陷入形式主义,不能因为讲形式而浪费国家的资金 。党建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根本任务在于把从严治党责任落实好 。一心只想形式化的“政绩”,是政绩观偏差的体现 。

回归党建本源,端正政绩观

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核心是鼓励基层党员干部“干实事” 。在基层党建上脱离群众 、自娱自乐,搞形式主义,会损害党的政治威信。

多位受访专家和基层党务工作者认为,端正政绩观,回归党建工作的本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梳理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具体表现并制定禁止性规定 ,给基层党建工作流程“瘦身”,让党组织把重心放在党建活动的效果上。比如党建工作中的留痕过重问题,组织部门经过调研 ,可对随意动用公款拍摄总结性宣传片、会议记录附带照片等做法做出禁止性规定 ,明确红线。

二是改进考核办法,加大对党建工作“隐绩”的考察考核 。通过明察暗访、突击纪律检查等方式加强干部日常工作监督检查。大幅降低材料 、展板 、会议记录等在党建考核中的占比和权重 ,多通过走访、谈话 、问卷等形式了解党组织在群众和服务对象中的知晓度、满意度和认可度。

三是选好用好管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要围绕党性强、作风好、有担当的要求,寻找、培育党建人才  。要注重对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锻炼和培养,切实提升他们带队伍 、解难题、办实事的能力。

来源: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