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谱




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善治基石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我替我妈报名!”“退休后有时间,我报名。”前不久,宿迁宿城区双庄街道曙光社区嘉豪阳光小区党支部组建“芳华舞蹈队”的通知,在居民群得到热烈回应。不到一周时间 ,舞蹈队招到60个人 ,平均年龄63岁。

57岁的郭桂娟是舞蹈队成员之一,也是嘉豪阳光的老住户,对于小区这几年的变化 ,她看在眼里,“社区办的‘5分钟生活圈’链接各种服务,邻里之间交流沟通、互帮互助的机会越来越多,小区党支部让大家走得更近了。”

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要求 ,如何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 ,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 ?解题破题的思路 ,就在基层社区敢于首创的实践中。

90后“网格长”的一天

城市基层治理要精准发力 ,必须下“绣花”功夫 。近年来,江苏划分10.5万个网格,41.7万个“微网格” ,把党组织建到网格,把党员派到网格,推动党建工作、社区管理 、居民自治三网合一”。

“你好 ,我是无锡市惠山区钱桥街道晴山蓝城社区金岸世家小区网格的‘网格长’ ,也是网格党支部书记 。”3月23日上午8点,曹嘉诚准时出现在他每天上班的第一站——金岸世家小区网格微家。今年31岁的他 ,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显得很斯文。

上班先到网格巡查,对于曹嘉诚来说,是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我这个网格 ,人流量大,上早班的人多 ,提前出来转转,能发现和解决不少问题 。”他掏出提前列好的一份清单,大到协调老新村改造,小到答复居民办事咨询 ,密密麻麻写满工作安排 。

上午8点30分 ,曹嘉诚正在垃圾分类站检查垃圾清运 ,一阵争吵声突然传来——“你这话没道理,水管改造对大家都好,凭什么就你们家不同意?”“挖路就挖在我家门口,我当然不同意 !”他赶忙丢下手里的活 ,就往争吵现场跑。“不用猜,一定是9栋的居民又吵起来了,我今天正打算协调他们这件事 。”曹嘉诚说 。

原来 ,金岸世家小区因部分楼栋年久失修,正在推进老新村改造,9栋顶楼住户希望加装一根雨水管,而1楼住户担心开挖面积过大影响自己的生活,双方互不相让 。

“大家都消消气,坐下来好好谈谈 。”曹嘉诚走到双方中间,安抚好他们的情绪后,又把施工单位 、小区物业都请到小区“网格微家”。不到1个小时,曹嘉诚和物业方耐心开导住户,分析老旧水管存在的安全隐患,施工方拿出专业解决方案 ,双方终于达成一致 。

“晴山蓝城社区有居民2.2万人 ,金岸世家小区住着2100多人,人口密度大 、利益需求多元,社区干部满编才14人,力量严重不足。”曹嘉诚说,去年,社区在16个大网格基础上 ,又划分出107个小网格,构建“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干部联户”四级组织架构,又根据矛盾调解 、志愿服务等领域设置居民党小组 。

“治理力量增加了,怎么把工作做得更精细 ?”去年底 ,当上网格党支部书记后 ,曹嘉诚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琢磨花更多精力打造服务“微生态圈”。

“小曹,你快来看看,振兴路上又有好几辆违停车辆堵住通道 ,最近天天下雨,路本来就不好走……”下午4点30分 ,接到金岸世家小区第十二党小组组长石惠珍打来的电话后 ,曹嘉诚穿上雨披出发了,他要赶在晚高峰到来前 ,配合交警尽快疏散违停车辆,让工作一天归来的居民能安心回家 。

啃“硬骨头”要靠党建联盟

“以后做气改电,你们还有什么想法?”“走线这块大家不用怕麻烦 ,有专业人员帮忙解决 。”最近 ,南京栖霞区仙林街道的商户们时常见到一些熟面孔——仙林街道班子成员、社区党员干部和共建单位组成一个个攻坚小组。他们一趟趟往市场里跑,就为了面对面弄清楚大家对于瓶改电气改电的真实意见 。

交谈中,部分商户面露难色地表示,更换灶具增加成本负担,不改也挺好的。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孙金娣不急不慢,坐下来和商户们商量:“我们街道辖区内高校集聚,周边餐饮店密布,店铺煤气瓶 、燃气明火存在安全隐患,气改电后不仅更加安全还能节能减排,好处还是很多的 。”

去年,仙林街道大成名店93家店铺完成改造 ,解决老旧商业体安全隐患和油烟污染等问题。一个“硬骨头”才啃下来 ,孙金娣又盯上下一个难题——电能替代专项整治。由于这项工作涉及房东、租户 、商户多重主体,面广量大,个性问题层出不穷,困难远比想象的要多 。怎么办?仙林街道依托街道党组织动员辖区内外各领域各单位党组织,聚合各方力量和资源 ,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 。

在电能替代专项整治中,仙林街道和区内外单位、企业、高校等组建的党建联盟再次发挥作用。党建联盟单位专业力量介入后 ,街道和共建单位先后会商几十次,攻坚小组白天跑走访 、晚上开推进会,挂图作战 ,攻坚克难。“有了党建这个‘黏合剂’ ,我们能拧紧基层治理共同体。”孙金娣介绍,目前“一户一策”整治方案已制定完成 ,后续将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 ,尽快推进分段施工改造。

“海棠小院”茶香人气旺

一间小院、一张小桌 ,一炉炭火上烤着红枣、花生、红薯……这一幕 ,最近发生在苏州吴江区盛泽镇人福村“海棠小院”。村民、党员、村干部、辖区民警围炉而坐,借着围炉煮茶的氤氲热气,娓娓道来谈民生。

“今年我们村要打造智慧乡村2.0版本,关于5G户户通工程,请大家畅所欲言 。”老党员李月昌的开场白,拉开人福村今年首场“海棠小院”协商议事茶话会的话题。“这是好事,建议村里可以拿出部分资金进行补贴。”老党员宋玉定第一个发言 。

“海棠小院”的“诞生” ,和人福村党总支书记计菲菲打造“人气阵地”的愿望分不开。“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 ,不能搞成参观盆景 ,必须要管用。”她转变思路 ,把“海棠小院”开到居民家,村委会想办的事、群众关心的事 ,大家在喝茶聊天中一一商量出办法 。

首期围炉煮茶议事会举办前,计菲菲和同事用三轮车将20多把竹椅和茶具运到村民沈春金家。“海棠小院”首秀成功 ,村民们纷纷发来邀请,都希望到自家小院协商议事 。

“光3月份的活动,就已经排了8场。有的村民让去他家办读书会,有人请大家去开烘焙课 ,热火朝天 。”为激发村民参与村里事务和决策的积极性,人福村村委会决定 ,“海棠小院”不固定设在哪一家 ,而是随着议题和活动主题,由大家轮流申请当“院长”。

在人福村 ,从清理垃圾、整治乱堆乱放到修理路面,大事小事都要拿到小院议一议。一间间“海棠小院”就是扎根在老百姓家门口的“触角”,不仅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效能,更唤起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更多憧憬与期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

编辑: 华夏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

ID:jrtt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