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谱




河南等地新发感染来源不明疫情,存在隐匿传播风险!所有学校假期后一周严格健康监测

来源 :【新乡日报】

5月6日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河南等地新发感染来源不明疫情,存在隐匿传播风险!所有学校假期后一周严格健康监测

——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 病毒还在不断变异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 ,2020年和2021年,全球与新冠肺炎大流行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全部死亡人数约为1490万。目前 ,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

——北京疫情扩散风险已有所降低 上海疫情防控形势持续趋稳

米锋:5月以来,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整体趋稳 ,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继续下降 。截至目前,2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域为低风险地区,但仍存在反弹风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

吴良有 :上海市疫情近期每日新增感染者数持续下降 ,疫情防控形势持续趋稳;吉林省疫情仍处于扫尾阶段 ,隔离点和封控区以外的风险已经基本控制;北京市疫情通过区域核酸筛查和密接排查管控,扩散风险已有所降低;江西省南昌市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上饶市疫情需要加大筛查和管控力度;辽宁 、浙江、河南等地近期新发感染来源不明的疫情,存在隐匿传播风险,溯源调查和管控防范难度增大。

——梁万年谈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四个阶段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会上指出,从2020年以来 ,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控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突发疫情应急围堵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是一场遭遇战,打的也是一场阻击战 。但是中国坚持“内防扩散 、外防输出”的总策略 ,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 ,也为世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提供了经验。

第二阶段 ,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 ,核心是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个总的策略。在这个总策略指导下,对中国本土所出现的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的聚集性疫情,以核酸检测为中心来扩大预防,一般是用2到3个潜伏期,就能把零星病例和局部的聚集性疫情控制住。

第三阶段,全链条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 。在这个阶段 ,特别强调快速和精准 ,主要是针对德尔塔变异株相关的特征来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一般是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就能把疫情给控制住。

第四阶段 ,也就是当前,从今年的3月份以来 ,我们正在进入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 、动态清零”阶段。这个阶段除了要强调快速精准以外,更强调综合性,也就是采取一些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包括对传染源的管理、传播途径的快速阻断 、保护易感人群,这些措施要进行有效组合和叠加,实行尽锐出击,采取最严格、最彻底、最坚决果断措施,来阻止疫情的社会面传播。

梁万年表示,在第四阶段 ,也就是“科学精准 、动态清零”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前面三个阶段的区别或者主要的特征有 :

一是以变应变。针对奥密克戎这个变异株的特征,优化完善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时从应对德尔塔变异株这种疫情防控,到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上 ,落实人 、物、环境同防等措施。

二是以快制快。切实落实“四早”,疫情发现早期的手段在升级,也就是如何确实做到早发现。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无症状感染比例高、隐蔽性传播强等特点 ,要做好发热门诊的监测 、重点人群的应检尽检 ;对疫情信息要做到“逢阳必报 、逢阳即报、接报即查”,向科技要效率,利用“抗原筛查 核酸诊断”监测模式,将疫情防控前线再移一步。

三是隔离收治能力再增强 。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病例 ,可能会引发防控资源需求的快速增加的情况 ,来切实做好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点的准备 ,确保疫情发生后能快速扩容,满足需要。

四是分类收治机制再健全。按照《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及时准确分类分型和相关的收治工作 。比如有肺炎表现、基础疾病、高风险因素、一老一小等群体感染者 ,都收治在定点医院 ;对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收治在方舱医院;治愈出院或者出舱者直接转入居家医学观测,最大限度地减少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挤占日常医疗资源的情况 。

五是疫情处置再提速再聚焦。第一时间统筹调配风险人群管控 、检测、流行病学调查 、转运、隔离、收治等各方面的力量 ,使这个防控链更加有效协同。在防控措施上,一开始就把社区防控摆在重要的优先位置,在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面,坚持“三公(工)”协同,公共卫生人员、工信人员和公安人员实行有效协同,强化人群聚集场所特别是养老院、工厂、工地、学校等管理和防控,确保弱势人群能及时收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尽最大努力防止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在疫情处置管理上 ,更加高效协同 ,信息联动,集中办公应对。同时强化基础力量,落实四方责任。以小区为单位,落实分级分区的精准防控。同时,在这一阶段 ,也高度重视疫情期间群众的正常医疗用药需求保障,也要求各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正常开展医疗服务工作,畅通群众的就医渠道,安排好慢性病和急危重症的就医。

——梁万年:社区是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梁万年:社区是我们防控的前沿阵地 ,是第一道防线,是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最基本的单元。可以说,如果社区防控做得不好 ,疫情就不可能能够控制住。就如同水龙头关不住,下游就会源源不断地有水流出。

我国的分区分级管理是按社区作为基本单位划分的,如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 、人民战争。社区的治理体系 、组织协调能力、管理水平、防控理念等是决定防控成效的关键要素。鉴于我国幅员辽阔 、城乡差异大,社区间条件和能力差别大,有些地方的社区防控往往是短板和弱项。

两年多的防控实践表明,做好社区防控,可以有效地阻断疫情传播,尽快实现动态清零。

教育部:所有学校在“五一”假期过后的一周里进行更加严格的健康监测

针对“五一”假期有师生要离校,而且可能要到其他地方去旅行 ,教育部要求所有学校在“五一”假期过后的一周里进行更加严格的健康监测。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如果有师生在假期期间离开校园去旅行 ,可能去过中高风险地区,也可能没有去过中高风险地区 ,但是在整个旅行过程中,以及共同居住的人员是否有旅行史 ,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校园疫情的防控。

“所以,‘五一’假期过后,教育部高度重视,开学这几天我们对所有的校园都要进行更加严格的健康监测。”王登峰表示,“五一”假期过后,从教育系统目前反映的情况来讲,应该说这个假期对校园疫情防控没有产生明显影响,教育部这几天还要继续严密地监测。

王登峰提醒,如果有师生在假期有旅行史,那么首先要区分清楚是否有过中高风险地区的旅行 ?是否有家庭成员在这期间有过中高风险地区的旅行?如果有这种情况,就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的措施,该隔离的隔离,该做健康观察的做健康观察,该做好各种监测的做好各种监测 ,要确保严格按照国家疫情防控关于旅行方面的要求才能够返校。

王登峰表示,即使没有到中高风险地区去旅行,即使没有离开校园,在这期间 ,校园环境可能也会有一些变化 ,教育部也要求所有的学校都要在这期间,特别是“五一”假期过后的一周时间里,要认真地、更加仔细地、更加全面地做好广大师生的健康监测。

教育部:将尽快搭建和完善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的平台 ,全力以赴做好心理方面援助

针对因疫情长期封控在校而出现负面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教育部表示,将尽快搭建和完善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的平台,全力以赴做好心理方面援助 。

王登峰在发布会上表示 ,目前国家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已建成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平台上提供的大学心理健康课程、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 ,以及应对具体心理问题的心理微课和一些针对心理问题的专家解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家的焦虑 。同时 ,教育部还在平台上线了教育部和华中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建立的两个心理援助热线平台,这两个平台上线以后,日访问量和电话呼入都非常多,教育部正在征集全国各个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进驻平台。

王登峰表示,在出现疫情的地区 ,特别是对实施校园封闭管理的学校,师生长期被封控在校园里,更多人有心理求助的需求是非常正常的,需要调整认知,保障信息畅通 ,讲清楚不同人群的管控差别 ,做好保障 ,真正做到心理健康服务到位 ,除了专业人员之外 ,辅导员、班主任也要发挥好作用。

教育部:教育系统要“把好门、管好人、控好物、备好勤”,确保疫情防控校园一方净土

新闻发布会上 ,针对教育系统如何做好校园疫情防控,王登峰表示,教育系统要“把好门 、管好人 、控好物 、备好勤”,确保疫情防控校园一方净土 。

王登峰介绍,一是要“把好门”。要严格实施校门的管控,让病毒没有机会或者减少病毒进入校园内部的机会 ,这是做好校门管理最重要的方面 。要认真查验身份、测体温、检查健康码、行程卡等相关信息,才允许进入校园。

二是要“管好人”。在校园里面的师生 ,要做好健康监测工作 ,师生以及共同生活人的行程轨迹的管理 、健康监测的情况 ,是“早发现”非常重要的环节 。此外,还要做好师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 ,鼓励师生认真做好个人防护 ,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 。最近教育部将下发挂图,宣传在防范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很简单但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戴口罩 、勤洗手、常通风 、少聚集”,这是一些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要长期坚持下来不容易,却又对防范新冠肺炎疫情极为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 ,让广大师生全面了解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是要“控好物”。在校园里,肯定要与校外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包括快递、人员交往。要做好快递 、包裹和其他进入校园物品的疫情防控各项常规检查。除了进入校园的物品之外,校内的垃圾清运和公共场所的管理,也要真正落到实处,这些是确保校园环境安全非常重要的方面。

四是要“备好勤” 。在做好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的同时,一旦出现感染,要立即全面启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要制定完善、经常演练,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能够及时全面启动。

“这些工作是我们应对奥密克戎的时候必须要做到的,但考虑到校园是一个特殊场合,人员非常密集 ,而且跟社会的交往非常频繁,在‘把好门 、管好人、控好物 、备好勤’这四个方面 ,要提出更高 、更严格的要求,才能够确保在疫情防控中校园一方净土 。”王登峰说。

教育部:计划于今年6月在“智慧高教”平台二期增设虚拟仿真实验板块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教育部计划于今年6月在“智慧高教”平台二期增设虚拟仿真实验板块,满足高校线上教学实践、实验的需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介绍,疫情以来各地各校创新开课方式,充分挖掘各类在线实验实训和虚拟仿真平台资源 ,通过慕课 、现场直播、虚拟仿真等方式开展实验、实践教学 ,开展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实践。

比如说南京大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疫情期间录制《生物化学实验》相关慕课,学生线上观看实验操作视频,开学后再进行实验操作,探索了实验教学新模式 ;清华大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可以居家进行的实验,通过邮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验器具 ,通过视频方式在线指导实验;今年同济大学依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和“实验空间”部署了52项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用户达1.7万人,虚仿软件学习达到5.6万人次。

“经过近3年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实践考验,多数高校在组织实验课 、实践课教学方面,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宋毅说。

宋毅介绍 ,教育部从2013年开始推动全国高校探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2017年以来已经遴选出728门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2018年,上线了“实验空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全国高校提供了虚拟仿真课程开放共享服务,这个平台上线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已经达到3250多门 ,涵盖了61个专业类。平台上线以来,对支撑疫情期间高校实验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3月下旬,“实验空间”平台应吉林省教育厅要求,对吉林省高校2200多名师生开展培训,吉林大学、延边大学 、长春建筑学院、长春师范大学等高校已经陆续开始依托实验空间开展线上实验教学 ,全省在线实验达到16万人次。

宋毅表示 ,教育部计划于6月在“智慧高教”平台二期增设虚拟仿真实验板块,希望各地各高校能够广泛关注 ,积极用好虚拟仿真实验课资源 ,满足线上教学的在线教学实验、实践的需要。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编辑  :申彬彬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