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谱




施一公演讲  :我的科研动力

施一公

摘自施一公《我的科研动力》

1.jpeg

  我出生在河南郑州 ,但成长在河南省驻马店。为什么我要特别提驻马店呢?因为这个地方特别具有代表性 。驻马店相对于河南,就像河南相当于中国 ,就像中国相对于世界。从地理 ,从经济,从科技,从文化,都是这样。我恰好是在开始有记忆、对社会有感触的时候成长在驻马店。

  我在驻马店地区汝南县的一个小村庄 ── 小郭庄 ──
生活了三年多,然后在驻马店镇又生活了整整八年 。我在驻马店度过了十一个春秋,这里有我人生中最亲切 、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虽然那里的生活一直很清苦,但心里一直很满足、很快乐。我在驻马店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当时的小学常识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 :施一公啊,你长大了一定得给咱驻马店人争光!大家可能想不到,这句很简单的话我刻骨铭心记忆至今。从那以后 ,每次得到任何荣誉,我都会在心里觉得是在为驻马店人争光。今天,我同样想说:老师您好!我还在为咱驻马店争光 。我中学去了郑州,大学到了清华大学。我常常很想家 、也很想驻马店的父老乡亲,止不住地想:我的父老乡亲在过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日子?

  1987年的一件事对我冲击非常大,把我的生活和世界观几乎全部打乱了。在此之前,虽然我受到了传统教育 ,虽然我的父亲告诉我要做一个科学家、工程师,其实我心里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1987年9月21日,我的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在自行车道上撞倒 ,当司机把我父亲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时候 ,他还在昏迷中 ,心跳每分钟62次,血压130/80。但是他在医院的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 ,没有得到任何施救,因为医院说 ,需要先交钱,再救人。待肇事司机筹了500块钱回来的时候 ,我父亲已经没有血压,也没有心跳了,没有得到任何救治地死在了医院的急救室 。

  这件事对我影响极大,直到现在,夜深人静时我还是抑制不住对父亲的思念。这件事让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曾经怨恨过,曾经想报复这家医院和见死不救的那位急救室当值医生:为什么不救我父亲?!但是后来想通了,我真的想通了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 ,不知道有多少人 、多少家庭在经历着像我父亲一样的悲剧。如果我真有抱负、真有担当,那就应该去改变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

  直到父亲去世,我一直非常幸运。从小学就接受了很体面的教育,中学、大学更是如此,大家都很关照我;我不缺吃,不缺穿。我缺啥呢?我觉得我缺回报。父亲去世后,我真的开始懂事了,我发誓要照顾我的母亲,回报从小到大爱护、关心我的老师和父老乡亲。

  2009年9月26日,我陪着母亲和姐姐回到了曾经生活3年半的小郭庄。我的母亲激动的老泪纵横,我也很感动;乡亲们对我们还像三十多年前那么热情,但我意外注意到,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还靠井水和压水;生活和学习的机会比城里人差远了。但乡亲们很满足 、很快乐。我想念小时候的小伙伴们。2012年的清明节 ,我回驻马店参加小学同学聚会,很感慨。同班同学中两个已经不在了,一个患心血管疾病,另一个是癌症。当时还有一位同学在接受癌症晚期的化疗,现在也不在了。

  我常常想:同样是人,我真幸运,不愁吃、不愁穿,受过高等教育 、出过国 、留过学,拥有一份钟爱的工作;可是我们中国有很多人没有我这么幸运。我的父老乡亲和他们的孩子也没有我这么幸运。尽管他们不像我这么幸运 ,他们却一直很为我自豪,他们为我鼓劲。

  我有些地方和很多执着的科学家们不一样 。哪点不一样?他们因为兴趣驱使在做科学研究。我有兴趣,但最初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做研究,我的兴趣是很晚才培养起来的,驱使我的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 。我成长于驻马店 ,是地地道道的驻马店人 ,那里的邻里乡亲也从没有把我当外人 ,这种亲情常常让我感动;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回报我的父老乡亲,哪怕是取得成绩让他们为我骄傲呢 。这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 ,我真的很感恩、想回报。

  不知不觉间 ,我的观念似乎很落伍了。我想不明白当今的社会为什么会变得这样物欲横流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一致向钱看。人不是商品,人活一口气 。当大学毕业生以收入为唯一衡量、把自己作价、选择出价稍微多一点的公司就业的时候 ,我真的是非常不理解 ,身边的世界变得陌生。

  我有时候想 ,是不是世界变化太快,我老了、真的跟不上趟儿了。我怎么就不理解,连我身边的人,连我一些同事 、同学、朋友我都理解不了,我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关注点太不可思议的狭窄了!中国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不像我们一样幸运,他们很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每一个幸运的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 ,需要我们今天在座的人一起努力 。

  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做形式化的社会实践,但很支持他们选择去中国欠发达的地区去看看、去体验 ,比如去支教。在这儿我举一个支教的例子 。2008年我全职在清华工作 ,我的一个本科生从陕西农村的一所希望小学支教回来 。在我的办公室,他痛哭流涕 。他说:施老师 ,您知道吗,尽管是希望小学,那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很瘦,一天只有两顿饭 ,早上十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为啥?没钱!他们没有肉吃,只能吃饱两顿饭;他们早上不能起得太早,晚上又要尽量早点睡 ,因为要节省能量 ,要把能量用在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之间上课的时间。但他们都很满足、很开心……

  我不晓得 ,我们做基础研究的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能改变什么 。我受中国传统教育很深,作为一个敢担当的读书人,不仅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只可惜自己的时间精力实在太有限 ,总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做点事情,总想有机会回家乡给父老乡亲做点什么 。我挺惭愧的,其实我既没有照顾好我的母亲,也没有照顾好妻子和孩子。

  我们缺什么?我们缺这份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缺这份回报父老乡亲的行动。在清华大学  ,我每次给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做入学教育的时候 ,我都告诉他们 :你千万不要忘了,你来到清华 ,你不止代表自己,不止代表你个人 ,你也同时代表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地区 ,一群人,一个民族。你千万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担了这份责任。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同道 ,我们每个人真的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为那些不像我们一样幸运的人们和乡亲尽一点义务。这是我除了对科学本身兴趣之外的所有动力,也是我今后往前走最重要的一点支撑。

施一公演讲:我的科研动力        施一公演讲:我的科研动力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