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谱




一张图告诉你搞科研是啥样子

芳博士

虽然说 365 行,行行不容易,各有各的难 ,但是,科研工作真的是一个让人随时怀疑人生的行当。

  科研是个圈 ,就像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旅程,风景不尽相同 ,见识五花八门。一开始 ,不知道自己搞什么 。弄清楚搞什么后,却不知道怎么搞 。知道怎么搞 ,却不知道能不能搞成功。千辛万苦搞成功了,却发现有
bug。好不容易把 bug
调好了 ,努力造故事,希望把搞的东西卖出去 ,结果人家说不能这么搞 ,然后继续搞。千辛万苦搞好了,卖出去了,高兴一场。然后第二天起来,发现又不知道搞什么了……

一张图告诉你搞科研是啥样子

  一图看懂科研工作者的日常 ,看懂他们的辛苦:

一张图告诉你搞科研是啥样子

  科研的不易,在于身体上的劳累

  科研圈流行科研三件套:文献、实验和文章,文献是基础 ,实验是方法,文章是结果。在科研圈中 ,人凭文章贵,多少有志青年终日沉迷实验,投身文章撰写,期望有朝一日收到文章接收的喜讯。而没有文章的科研人员,就像没有皇子的嫔妃,终究不受待见。

  对于刚刚入门科研的人来说,文献和实验是标配,白天做实验,晚上看文献;周末做实验 ,假期看文献,每天都在过着找问题 、解决问题,找问题、解决问题的生活。一篇文章也就几个图片,可是这仅仅几个图片是在无数次摸索实验后做出来的。一个图片 ,需要前期的实验摸索,实验条件的优化 ,各种实验条件的改变,最终才能成就一个拿的出手的图片。而那些无数次摸索实验的结果 ,或许会有幸成为补充材料中的一个图片,或许他们只是实验记录本上的一个图片而已 。

  然而,只会做实验的科研人员并不是好科研人员,故事虽好,会写才是关键 ,而写出来的成果关乎职称晋升。写,少不了文献查阅,少不了实验结果解析,又是一个搞脑子的事情。不能有啥说啥,要清楚自己该说啥,该写啥,明确需要回避的地方。对于那些实在瞒不住 ,漏洞比较多的地方,要主动出击 ,引用文献,辅助自己的推测,毕竟自己承认比较好 。

  对于科研工作者,人凭文贵 ,可是一篇也贵不了多久 ,需要源源不断的文章产出。所以,这些科研工作需要把自己的文章拿出去卖个好价 ,换点钱回来 ,继续造文章 。在科研圈,有句调侃的话,想要基金就别想过年了。基金申请的截止日期刚好在春节后不久,所以对于想拿基金的科研人员来说,这个年注定过不好 。即使有的人已经写好申请书,但是总归是要在截止日期前修修改改,临阵磨刀 ,不快也光啊 。然而,春节 ,就这么白瞎了。

  科研的不易 ,在于心理上的煎熬

  在美国做博后的同学感慨到,博后工作辛苦,但是更多的是身份的不确定以及无尽的漂泊感 。其实在国内,特别是博士或者博士后群体,实验的不确定性、未来的归宿又何曾不是压力 。科研不像生产工人,每天有产出 ,不像个体户,每天能看到收入,科研是一个需要很长周期才能出结果的过程。在科研过程中 ,那种不知道实验结果会如何的困扰 ,不知道何时才能找到答案的忧虑 ,不知道今后自己归宿的迷惘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 。当昔日同窗晒结婚 ,晒娃的时候,他们只能默默地点个赞,关掉朋友圈。

  即便博士毕业 ,博后出站,找到高校或者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他们的压力也不会减少 。科研经费 、职称晋升、教学评估、赚钱养家等难题困扰着他们,何以解忧,唯有文章。学校出台的高压政策 ,要求年轻的科研人员早点出活,出好活,多出活 ,如果出不了活,只能离岗走人,不再续聘 。所以,年轻地工作者只能加班加点,恨不得把
24 小时全部用来搞科研 ,以便在单位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每天都被威胁滚蛋走人 。

  科研不易,且行且珍惜。如果你的家人 、朋友是一名科研工作人员 ,请体谅他们的不容易 ,体谅这群为我国 CNS 添砖加瓦的人 。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