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谱




要像管理“风投”一样管理科研项目

万谱软件

创新决胜未来,人才关乎成败 。

9月2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1994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旨在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科技人才 ,使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并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今年恰逢杰青基金设立25周年。

2014年,总理在“杰青”基金设立20周年时就同历年杰青基金获得者代表座谈,提出要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如今5年过去了,“杰青”基金的资助强度不断加大,资助规模日益扩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强。

微信图片_20190906140439.jpg

座谈会上确定,年内推动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落地。“杰青”基金要打造改革“试验田”,发挥示范作用,向青年人倾斜 ,让更多更年轻的人受益 ,大幅提高“杰青”基金间接费特别是“人头费”比例,探索建立青年科研人员自主合理使用经费承诺制,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要开辟绿色通道 。

不久前,科技部 、教育部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和中科院联合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增强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自主性,使其在经费管理 、项目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自主而为。这意味着要在科研管理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真正下放科研管理权限,持续优化各类科研服务,加强事后监管并弱化事前事中监管。

目前多数科研管理制度都是为了方便外行可以管理内行而设计的 ,这使科研管理简单粗暴,热衷于用各种标准化框框去“套”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比如在科研成果评价时,采取期刊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 、鉴定记录等量化指标 ,这使会算术的人就可以管理科研工作,但是却不去关注到底研究了什么 ,取得了什么突破,可谓本末倒置。

又如,科研工作很大份额的支出是人员经费 ,但是在列支时却不允许反映,致使一些科研人员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再如,许多科学考察和数据采集无法取得发票 ,但是却逼着科研人员找发票。凡此种种,使很多科研人员疲于应付各种“填表” 、“报账” 、“评审” ,为了满足僵化的科研管理规定而不得不“造假”,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科研激励机制并扼杀了科技创新活力 。

与其外行领导内行,事无巨细地去管理科研过程的各个细节,不如将其视为可以自主运转的“黑箱”,抓住科研成果和结果管理环节 ,既让科研工作可以顺水推舟,也让科研管理可以两相合宜。座谈会上谈到的“包干制”、“人头费” 、“承诺制”  ,都是从这个意义上强化科研人员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为性的。这不是说不去监督和管理,而是要突出科研人员的自我管理和主人翁精神 ,并加强事后的结果管理。

尽管风投“九死一生”,失败的风险很高,但是其投资回报却非常可观 。常常一个项目成功所带来的回报 ,就会远远超过所有失败项目的损失 。把科研基金像风投基金一样管理,要求科研基金项目不只是“摘果子” ,而是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 ,能够对大胆创新的科研项目给予优先资助。

当然,对科研项目的评价不能以其成败论英雄 ,因为即便失败了,也为后来者少走弯路提供了教训,因此仍然有其探索的价值 。这样的话,就让科研基金的投资和管理有了风向标 ,避免科研项目“事后诸葛亮”一样地保守投资 ,而是去支持真正需要投资的高风险项目。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