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谱




乡村振兴 汕头实践② 潮南:乡贤乡亲聚合力 民心侨心双回归(汕头的可以发挥潮籍乡贤)

【编者按】

“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省委的部署 ,以更大的决心 、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措施 ,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汕头篇章。”日前,在汕头市委 、市政府召开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暨“千企帮千村”行动动员视频会议上,汕头市委书记马文田对汕头乡村振兴工作做出了系列部署。

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汕头篇章中写好区县文章,成为汕头六区一县接下来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连日来,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走进汕头市乡村振兴第一线 ,深入镇街、村社,到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为你解读汕头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背后的密码 。

乡村振兴 汕头实践② 潮南:乡贤乡亲聚合力 民心侨心双回归(汕头的可以发挥潮籍乡贤)

设区至今仅有16年的潮南区,是汕头市最年轻的行政区。与汕头其他区县不同,“小城区大农村”的城乡格局是这个行政区最典型的特点,全区232个村(社区)中涉农的村(社区)就有230个,几乎所有工作的开展都不离开农村这一客观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潮南区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和新的探索空间 。作为距离汕头中心城区较远的行政区 ,潮南区该如何写好“补短板谋发展”这篇文章,如何在汕头整体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成了探索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内在要求。

为此,围绕上级部署,潮南区结合自身实际,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创文提质升级、污染防治、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基层治理和基层党建等工作结合起来,按照市委 、市政府提出的“清垃圾 、治污水 、修村道、兴产业 、强组织”5个重点精准发力,全力以赴打好乡村振兴开局战。

路径1

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

六月盛夏,位于潮南区峡山街道东南部的大宅村又迎来了夏日的荷花之约。池畔内盛开的荷花争奇斗艳,粉红的色调、硕大的花朵惊艳了不少过往村民 。

在大宅村,与荷花田相呼应的还有另一番清新美丽的景象。在主干道旁,一湾碧水舒展出柔美的手臂,环抱着树木成荫的村庄 ,溪水潺潺,凉风习习 ,不加修饰地勾勒出一幅恬静而美好的乡村画面。

但谁曾想到,曾经的这里也是污水横流 、垃圾漂浮、蚊蝇飞舞、臭味熏天 ,不仅是当地一个环境脏乱差 、集体经济薄弱的落后村 ,还是一个村党总支部被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问题村。

哪里有短板,就要从哪里发力 。为此,大宅村从基层党建抓起,探索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地建立了一套党建融合治理 、党建融合民生、党建融合生态、党建融合文化的乡村综合治理体系,踏踏实实走出一条“党建强村、民主治村、环境美村、文化活村”的新路子。因举措得力,大宅村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村”,市、区“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示范点等荣誉。

大宅村的党建引领 ,事实上是潮南区强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缩影 。

乡村振兴 汕头实践② 潮南:乡贤乡亲聚合力 民心侨心双回归(汕头的可以发挥潮籍乡贤)

近年来,潮南区扎实践行“乡村振兴党建先行”,积极探索推行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自治 、法治 、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路子,全面推进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千名干部驻村强基促振兴”党建工程,按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创新社会治理,把资源、服务  、管理放到基层 ,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

除了深化拓展巩固“强基争先促发展”系列活动,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外 ,还深入开展组织达标创优、基层铁军锻造、乡村振兴竞赛、红色动力集聚 、基本保障提升“五大行动”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同时 ,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优化村(社区)党组织设置,全面改造升级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以红场镇大溪坝村、两英镇仙斗村为创建单位 ,突出政治功能,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民生兜底,开展“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 ,着力打造一批“党味”突出 、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扎实推进“两新”组织“两个覆盖”工作,按照“抓点带面 、示范带动、规范提高、整体推进”的思路,分领域培育了东华村党总支部、成田镇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党总支部等一批硬件完善 、软件规范、特色鲜明的党建示范点。

路径2

顶层设计 规划先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要真正实现振兴,就必须规划先行 ,强化乡村振兴的规划引领 。

乡村振兴 汕头实践② 潮南:乡贤乡亲聚合力 民心侨心双回归(汕头的可以发挥潮籍乡贤)

2018年,潮南区注重抓好规划引领,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加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 ,及时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配套政策。《中共汕头市潮南区委、汕头市潮南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审议通过,《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到2020年取得重大进展 ,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2年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到2027年取得战略性成果,农村落后面貌实现根本改变。

与此同时,配套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意见》《潮南区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方案》《潮南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等,初步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为该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 。

目前 ,潮南区已完成全域乡村建设规划,完成232个村庄整治规划、144个保留村庄的村庄规划,其中包括17个省定贫困村新农村示范村创建规划、11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村庄整治规划、5个省级新农村村庄连片规划 、39个美丽乡村规划,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工作机制,潮南区还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长为常务副组长的区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规划指导组、建设指导组、整治指导组、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治理指导组、融资指导组及文化旅游指导组等6个专项工作组,分别负责统筹  、协调、组织 、督促 、指导全区美丽乡村建设。

路径3

整治练江 改善环境

在潮南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绕不开二个字——练江。这条流经潮南区多个村居的母亲河,因此前的不加保护、滥加使用 ,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其整治对策和进程,关乎到乡村振兴实施的成效 。

对于潮南区来说,推进练江流域的综合整治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 。2018年,该区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整治农村生活垃圾 、生活污水、乡村道路、池塘河沟为重点,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在练江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成方面,潮南区全力推进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该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发电 ,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1200吨/天,同时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体系建设,加快18座生活垃圾压缩站、232个村居垃圾收集点建设,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全面覆盖至各自然村,保洁覆盖面达到100%。

为解决73个远离镇区的村(居)生活污水处理的难题 ,潮南区在加快建设5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的同时,“量身定做”96个分散式微型污水处理站,实现就地治污,微型污水处理站与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协同发挥作用,解决了潮南各地生活污水科学化处理问题,实现了全区污水治理全覆盖,从源头减少了对练江的水污染。

截至目前,已建成污水管网共305公里,正在进行建设的站点51个,其中站点已建成18个,累计投入资金超24.4亿元 。省定贫困村自然村中已实现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 、完成及在建雨污分流设施建设的村有18个、完成畜禽集中圈养的村有31个。

除了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该区还率先推行河长制,推进“三清三拆”和“清垃圾 、治污水”专项治理,助力实施乡村振兴 。截至2019年3月,结合创文提质升级和练江整治,不断丰富“全民家庭活动日”内涵 ,突出“三清三拆”“清垃圾、治污水”专项治理,全区共清理垃圾杂物20020处 ,拆除违章建筑、构建物1万多宗 ,清拆危旧倒塌房屋1401宗 ,清理池塘河沟水面135.5万平方米,清挖池塘河沟淤泥23万多立方米 ,清理乱拉乱搭电线2646处,整治露天粪坑7840座,整治零散畜禽养殖609宗 ,“脏乱差”状况得到极大扭转。

目前,该区已有331个自然村完成“三清理”“三拆除”整治任务,完成率为87.8%,其中17个省定贫困村、省级(第三批)新农村示范片区的所有自然村已100%完成整治。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建设计划,作为练江整治重中之重的潮南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项目,今年6月底前将可满足企业入园生产。这对于该区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进程上,无疑将按下加速键 。

路径4

以侨为“桥” 乡贤助力

俗话说 ,路通则业兴,路畅则业旺。对于脱胎于农村的潮南区来说,乡村要振兴,道路首先要通畅。

今年4月,潮南区集中启动119个“四好农村路”项目,总长达211.07公里的农村道路建设,计划总投资约23.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好农村路”这一项目上,自2016年以来,潮南区海内外乡贤慷慨解囊捐资的金额就多达6.8亿元,所有资金均用于家乡道路建设。

无疑,在这个有着232个村(社区)的行政区 ,海内外的乡贤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而乡贤的善举,也遍布到潮南各地。以成田镇为例 ,近几年来累计反哺资金达5亿多元 ,成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走进成田镇田中央社区,一幅幅别具特色的“网红墙”呈现眼中 。墙上,田中央社区先民乘坐红头船外出谋生的场景生动再现,仿佛带人走进那段华侨漂洋过海和侨批曾盛极一时的历史长河中。在“网红墙”背后 ,也折射出乡村振兴的“乡贤力量”。

田中央社区是典型的侨乡 ,居委户籍人口7963人 ,在外华侨却多达5万多人 ,其中不乏政界、商界、文化界名流巨子,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关系。近年来 ,依托侨乡优势 ,田中央社区在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中被赋予了“侨情田中央”的创建思路,各类惠民项目建设相继在这里落地。

在深圳经商的田中央籍乡亲马泽琪虽然本人不是华侨,但却是真正的侨眷 。由她与丈夫陈钢民捐资1.5亿元建设的成田高级中学校舍和中民学校改扩建工程,从原先面积约1.8万平方米扩建至约5万平方米,目前已进展到装修阶段 。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整合成田高级中学和中民学校现有资源 ,提升教学硬件设施,改善教学环境 ,进一步提升成田镇乃至潮南区教育发展的硬件水平。

除了校舍建设,田中央社区在实施乡村振兴中,紧密结合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 ,全力推进农民公寓的建设和村容村貌的改造等工作 ,先后投入800多万元打造了一批示范点 ,以“侨情田中央”为主题建设“田中央文化馆” 、“老年人活动中心”、围绕溪河打造休闲景观区,依水建设健身公园 ;投入资金500多万对辖区内河涌进行清淤 、浚深 、砌筑石篱;投入资金100万元对辖区各主干道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改造升级,让百姓共建共享创文成果。

乡村振兴 汕头实践② 潮南:乡贤乡亲聚合力 民心侨心双回归(汕头的可以发挥潮籍乡贤)

潮南区委书记张学龙认为 ,潮南区绝大部分地区是农村 ,又是全国著名侨乡,拥有丰富的侨资侨力和民资民力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 ,要充分发挥侨乡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建设家乡的强大合力 ,建设具有浓郁潮南特色的美丽乡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人居环境 ,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为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作出潮南的贡献。

■记者观察

发动乡贤力量需要诚意和成绩

在深入基层进行乡村振兴主题采访时 ,记者发现 ,潮南区有两“多” :一个是“村居多” ,一个是“乡贤多”。

作为汕头最年轻的行政区,潮南区有232个村(社区),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多地少且脱胎于农村的区域 。虽说已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 ,但无论是城镇的现代化程度 ,或是群众的文明综合素质,至今仍不及汕头中心城区的其他行政区 。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潮南区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无法照搬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只能靠自己逐步探索 。

有劣势,就有优势。因为农村的这个历史背景,早些年大部分潮南人迫于生计外出谋生,经过多年的沉淀逐渐在异地站稳脚跟,发家致富,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乡贤力量 ,也成为了潮南实施乡村振兴的独有优势之一 。

家乡要发展,乡村要振兴。一方面,家乡群众需要这些乡贤的支持;另一方面 ,无论乡贤离开多少年 ,家乡始终是难舍的归宿,他们也希望能够反哺家乡 ,振兴家乡 。

既然是两厢情愿,如何才能成功“牵手”?这考验着当地党委政府的诚意和成绩。诚意在于,如何凝聚乡情 ,如何留住乡愁;成绩在于,如何让外界看到执政者的思路和能力,继而看到区域发展的前景和蓝图 。

乡村振兴的事业刚刚开始,农村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外的乡贤群体越来越大,关注家乡发展的人也越来越多 。如何持续有效地激活这些乡贤力量,如何探索长久兴旺的发展路径 ,如何将侨乡优势变为侨乡动力,是执政者在完成任务和目标的基础上值得思考并付诸行动的关键所在 。

【策划】廖奕文

【统筹】杨可

【全媒体记者】杨立轩

【作者】 杨立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