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谱




金融科技投入持续加大——银行数字化建设按下“快进键”(金融科技促进银行数字化)

金融科技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下大力气解决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堵点,数字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建设发展滞后 ,亟需采取切实举措加快提高数字化建设水平。在金融科技浪潮洗礼下,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向何处发力?中小金融机构又将如何突围?

线上服务高效触达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影响,“非接触式”金融服务需求显著提速。加之智能手机普遍使用,金融服务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转账汇款、投资理财等传统柜面服务场景业务逐渐被线上方式所取代。尤其是作为触达用户最直接 、最广泛的金融APP成为行业获客的重要渠道,几乎覆盖各家金融机构的主流业务范围。在开启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 ,金融机构争先抢占这个线上服务的制高点。

记者梳理近期上市银行半年报发现,金融科技战略全面推进、纵深发展,实现了线上高效率快触达。比如,建设银行深化平台经营,依托数字技术和科技赋能 ,不断优化“建行惠懂你”APP ,数据显示 ,APP累计访问量超过1.7亿次 ,下载量超2250万次,授信客户超165万户 ,授信金额超1.3万亿元。此外,工商银行做强自有平台 ,打造客户服务线上主阵地 ,加快服务、场景 、运营等方面的创新 。截至今年6月末,个人手机银行客户达4.88亿户,移动端月活用户超1.6亿户,客户规模与活跃度同业领先。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大型银行加快推进和深化数字化转型 ,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增强与数字经济的适配性,提升了后疫情时代的竞争力 。在战略上,应基于自身业务发展和用户需求,制定企业级数字化战略 ,明确数字化转型方向和重点,并增强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在业务上 ,应运用最小化可行产品(MVP)等理念,加快产品创新和迭代,丰富数字金融产品;以手机APP为核心 ,加强线上与线下渠道融合。

消费金融行业也在发力金融APP。业内相关机构基于易观千帆数据,对15家消金公司20款APP的月活跃用户数、月启动次数及产品功能体验等指标进行半年度活跃度综合评比,评分显示 ,马上消费安逸花APP 、招联金融APP、捷信消费金融APP、中邮消费金融中邮钱包APP 、平安消费金融APP、中原消费金融APP位居前列。“作为消金公司最重要的数字化助贷窗口及获客入口,APP运营水平既需要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同时也反映了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服务能力 ,背后更是体现了平台的运营、产品 、品牌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零壹智库高级研究员王若曦表示 。

2022年上半年 ,半数消金公司APP活跃度稳步上升,头部消金公司在APP活跃用户数及启动次数上优势更加明显。马上消费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可以预见的是,在消费金融业务线上化的大背景下,消金公司越来越重视自家APP在获取新的增量客户 、挖掘存量用户价值 、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作用 。从头部消金公司APP成长路径来看,消费金融APP必须主动开拓业务范围 ,打造各类消费场景,不断扩展业务边界 ,否则也很难支撑起消费金融APP在场景上的拓展 。

此外,在金融科技推动下 ,移动支付服务发展迅速 ,数字人民币APP在市场应用和技术创新中不断深化发展。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人民银行近年来扎实开展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工作,致力于建设开放包容的金融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数字人民币在北京冬奥会舞台上实现了精彩亮相 ,全新升级的数字人民币APP在各大应用市场正式上架,软硬件钱包成功落地,智能合约、无障碍适老化产品等取得重大进展,多层次产品体系初步形成。

完善制度标准框架

银行业迈上数字化转型之路 ,既是构建银行业新发展格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现实需要,又是赋能消费体验、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金融机构如何实施数字化转型 ?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制度规范和路径指引上明确转型方向。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陆续出台相关规范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推动银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比如,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指出,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为主线 ,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 ,力争到2025年实现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

“这是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金融科技发展进行全面部署,指明发展方向 。发展金融科技、加快数字赋能,是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机构的‘必答题’。对金融机构而言 ,促进金融科技发展不但需要储备技术和人才,而且要在这场‘大考’中交出满意的答卷,金融机构还必须破除制约金融科技发展的体制藩篱 。”董希淼表示 。

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金融标准化建设也迎来重要机遇期。人民银行 、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对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出新重点 。专家认为 ,金融标准化工作要更有效地适应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在数字时代发挥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助力打造风险可控的数字时代金融服务。金融标准化自身也要加速数字化变革,更加敏捷智能地适应金融业发展需求。

金融标准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需要统一技术和制度的总要求 ,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提供规则和指引 。《规划》提出 ,加快实施函证数据标准,促进函证数字化稳步发展。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表示,中银协牵头建设银行函证区块链服务平台,并于2020年12月对外发布。函证平台由传统函证一对一手工线下办理 ,转变为全流程线上流转办理,实现了自动化回函 ,函证状态全程可跟踪,业务效率大幅提高。截至2022年8月31日,平台已累计技术接入银行业金融机构44家、会计师事务所135家 ;银行平均处理时长为2天10小时 ,相较传统线下纸质函证5天至15天的业务办理时长 ,优势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必须要统一标准和规范 。就数字人民币而言,范一飞表示,在推进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方面,受理环境和应用场景拓展亟待破局,其中标准的统一和规范是关键所在。货币体系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石,标准的统一尤为关键。在移动支付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更加需要打破支付工具之间的壁垒,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和消费者支付体验。

今年上半年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科学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统筹推进工作。董希淼认为,这是银保监会出台的银行业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第一份专门文件。结合《规划》一起,通过一系列举措,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规范,将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迈向规范有序、更成体系的新阶段 。

筑牢底座防范风险

日前 ,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普华永道共同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1)》显示,推进数字化转型连续两年成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战略重点。

具体来看,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邢炜表示,一方面金融科技整体投入持续加大,超七成银行近三年金融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超2% 。分银行类型来看 ,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最高,农商行对金融科技投入的增速最明显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人才建设发力明显 ,近八成银行的金融科技人数占员工总数比重超2%,多数银行大量引入大数据 、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技术专家。

业内专家表示 ,总的看来,银行纷纷为试水数字化转型“备足粮草”,这也是金融机构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同业竞争的重要抓手。随着大数据技术逐步融入银行业务营销 、贷款监测等环节 ,金融机构实施数字化转型要提前制定与自身技术实力、风险控制等方面相匹配的长远规划。目前  ,大中型银行、农商行普遍加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力度,有的采取自主方式推进数字化经营,通过制定金融科技或数字化转型的长远规划、组建金融科技部门体系、成立专门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等方式 ,服务本行数字化转型。

为筑牢银行业转型的技术底座,不同体量的金融机构从内部优化组织架构及工作流程,进而提升服务效能,防范服务和经营模式风险 。董希淼建议,对大型金融机构来说,应对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进行优化甚至重构 ,打造跨部门 、跨层级的科技与业务协同组织,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迭代效率,提升对市场和客户需求响应的速度。中小金融机构要发挥机构层级少、决策链条短等特点 ,推动全组织敏捷转型 ,增强持续创新力、快速响应力、强大执行力。

不过,数字化本身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金融线上业务尚有潜在的风险隐患。董希淼表示 ,对金融管理部门而言 ,应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细则,平衡好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提升效率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充分运用监管科技,提升数字化转型监管效能 。

此外,金融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要保持“有速度”和“有温度”的服务两手抓。当前,要注意到老年、残障、少数民族等客户群体在使用数字化工具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要聚焦日常生活涉及的服务场景和高频事项,加强大字版 、语音版 、民族语言版、简洁版等应用软件功能建设,增强对无网点地区及无法到达网点客群的服务覆盖,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可获得性 ,提供更周全、更贴心 、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推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

本报记者 王宝会

来源 : 经济日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XML地图